还是很惶恐。俩人吃完晚饭,张说回书房继续工作,她在客厅打游戏。等张说出来一看,攻城游戏定格在某个画面,没有半点儿声音,连窝在沙发上的人也是静止的,眼光空洞,神游太虚,不知道在想什么。
    张说倒了杯热水给她,”要是累了,便去睡觉。”钟笔喝了一口,抬头看他,轻轻叫了一声”阿悦”。张说的心蓦地一软,犹如注入一股温泉。他拥着她坐下,淡淡应了一声。钟笔又叫了一声”阿悦”,鼻头发酸,眼角湿润,声音不知为何突然就哽咽了。张说拥住她的手紧了紧,轻轻地吻她的额头。
    钟笔反手抱紧他,”我觉得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便是遇见你。”他为她做的一切,尽管从来没有说过,可是她全都知道。
    她顿了顿,叹息道:”却不是最好的时机。”
    张说一愣,随即说:”不要紧,等一等,时机总会来的。”
    他完全不在乎,不担心,不犹豫,意志坚定。她和左思完全不合适,偏离了正常轨道的感情,如果还能走回来,为什么不回头呢?
    震撼人心的往往是最淳朴的语言。钟笔被他的话感动了,哽咽道:”我以前把事情弄得很糟糕,很不负责任。我没有对不起任何人,除了对不起你。”一想到那段过往,她依然忍不住心悸。没有人比她更清楚悔恨的滋味,嗜人心骨,日夜不安。
    张说也想起往事,过了会儿才说:”以前我很生气,生气到不知道该怎么继续活下去,甚至动用过最激烈的手段……后来,后来想通了,没有那么难过了。再后来到了美国,很忙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时间也就这么过去了。”
    他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接触网络,时不时看到左思左拥右抱的照片登上各大新闻网站头条。其中另外附的一张”新欢旧颜”对比照,他印象分外深刻:在医院空寂的走廊上,钟笔惨白着脸去前台交费,孱弱的身体包在厚厚的羽绒服下,头发乱糟糟地贴在头皮上,目光空洞,神情麻木,瘦得不成人样。他本以为早已无关的一个人刹那间竟让他痛得喘不过气来,并且那疼痛一日比一日深入骨髓。
    等到他终于受不了的时候,他通过《天上人间》告诉她他爱她,没有任何其他目的,只是要让她知道而已,给她以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。
    缘起缘灭,生死存亡,也许只在一念之间。
    钟笔把脸埋在他胸前,”我为我的错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,这么多年过去了,以前的罪也该赎清了吧?”所有人都有错,不能全怪在左思头上。
    张说正欲说些什么,钟笔的手机响起来,还是轻快、抒情的”希望我爱的人健康,个性很善良,大大手掌能包容我小小的倔强……”他第一次听这首歌,感情一向迟钝的他却好像听见了钟笔内心深处的某个渴望。
    电话是左学打来的,但是钟笔知道左思一定就在旁边。”妈妈……我生病了……咳咳……”声音暗哑,有气无力,一句话还没说完已咳了数声。钟笔很着急,”要不要紧?怎么会生病?”左学垂着脑袋,咳了声,说:”不知道。”钟笔忙问:”你现在在哪里?有没有看医生?”
    左思一手拿过电话,”他现在在医院。”
    ”医院?”钟笔惊叫出声。左家一般都是医生上门看诊,若非重大疾病,一般不会送去医院。”左学到底怎么了?你怎么照顾孩子的?”她怒火攻心,语气严厉,忍不住谴责起左思来。
    左思无奈道:”低烧不退,医生怕是'非典',留院观察。”钟笔心里咯噔一下,咬住牙没有出声。”非典”--应该不至于吧?他之所以夸大事实,不过是为了骗她回香港。但钟笔还是十分害怕,万一是真的呢?一想到这里,她早已急得坐立不安。
    左学病得很厉害,浑身发烫,吃不好,睡不好,整个人瘦了一大圈,”妈妈,我很难受,你怎么还不来……”声音粗哑,像被什么卡住了喉咙。
    钟笔听了又心酸又心疼,眼角流下泪来,随即被她抬手抹去了,”好,我马上去。”左学不过是一个六岁的孩子,生病的时候需要母亲。至于左思--其他的,她不管了。有时候,妥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    张说在一边听了,握紧了她的手,”你上去收拾一下,我这就送你去机场。”钟笔回头看他,迟疑地说:”张说,我……”她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。张说安慰她,”没事,会好起来的。”他一听”非典”二字,当即大惊失色。
    钟笔瞪了他一眼,闷闷地说:”我要回香港,要去见左思,你……”难道他就一点儿都不担心,不嫉妒?万一她一去不回呢?
    张说一边穿外套,一边瞟了她一眼,”你还有空说这个,万一真是'非典'呢?”张说当年身处重灾区,人心惶惶,谈”非”色变,至今一听”非典”二字仍会心惊,对左学的发烧非常担心。
    钟笔脸色一黯,她根本不能想象左学有什么三长两短。张说搂住她的肩,安抚道:”即便是'非典'也不要紧,现在能治好了。”钟笔推了他一把,没好气地说:”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!”到底会不会说话,谁”非典”啊?
    俩人连夜来到机场,所幸头等舱的票总是卖不完。钟笔曾指天发誓永不再回香港,现在还是要回去了,不由得苦笑,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离愁别绪涌上心头,她抱住张说,”我要走了……”胸口胀得厉害,很是难受。
    张说见她满脸是泪,笑着宽慰道:”只不过是回香港,又不是去地狱,哭什么?”抬手帮她拭去了。随即想到她大概是在担心左学,便说:”放心,没事的,现在医疗技术那么发达。”钟笔横了他一眼,见他一脸平静,自己哭得稀里哗啦,有些难为情,擦了擦脸,嘟囔道:”我要走了,我要走了……”她伤心成这样,他怎么就一点儿表示都没有?
    张说不咸不淡地”嗯”了一声。钟笔气道:”你不问我什么时候回来?”张说看了她一眼,耸肩,”随便。”心想,总要等左学完全好了吧,不急。钟笔见他似乎一点儿都不在意,不满地道:”也许我再也不回来了呢?”
    张说有点儿没反应过来,愣了半天才问:”哦,为什么?”又不是天涯海角,为什么再也不回来?钟笔气得不轻,这人反应怎么这么迟钝?张说见她脸色不好,忙息事宁人地说:”那我去香港好了,反正也就几个小时的飞机,快得很。”隔着太平洋他都回来了,何况到香港只是隔着一条香江。
    钟笔气馁,这个人的神经一定比电线杆还粗,她要走了,还是去他的情敌那儿,他却一点儿都不担心--总算最后还说了一句人话。她挥了挥手,背对他,不让他看见自己感动得快哭的样子,粗声粗气地说:”行了,行了,我走了,等左学好了,立马带他一起回来。”
    一下飞机,钟笔便赶往医院。
    左思在病房外面等着,看见她娇小瘦弱的身影匆匆忙忙走来,身后是雪白、狭长、空寂的走廊。不知为何,隔着那么遥远的距离,时间与空间反倒模糊起来,在咚咚咚的脚步声中,他想起俩人第一次见面,也是在医院。
    可是钟笔完全不记得了。
    第二十章   邂逅·梦魇
    大三下学期,钟笔十八岁,本是豆蔻年华,却发生了许多事。她的母亲检查出乳腺癌,还是晚期,家里愁云弥漫。父亲早逝,母亲开了一爿小店做一些杂货生意,饶是精明干练、勤俭节约,供两个孩子上学,尤其是钟箦,天生失聪,不知费了多少钱财。家里经济状况早已日益窘迫。
    当钟笔从亲戚口中得知母亲患病时,无异于晴天霹雳。她跟在亲戚身后去父亲生前的厂子里闹,天天搬个小板凳坐在厂长办公室前,木着脸看过往的工人指指点点,听他们交头接耳,”可怜啊,读书好着呢,听说考上了北京大学。父亲早死,母亲又得了癌症,弟弟偏偏是个聋子。”
    年轻的她脸皮嫩,又羞又愤又气又悲,想哭,但是她没有办法,为了母亲的医药费,她必须忍。
    处事须存心上刀,修身切记寸边而。她告诉自己,一定要忍耐。忍无可忍,从头再忍,世上没有什么”是可忍孰不可忍”。
    最后闹得整条街都知道了,人人同情钟家的孤儿寡母。厂长被舆论逼得没办法,召集厂里的工人给钟家捐钱,又答应厂里出一半的医药费。街道办事处的吴伯是个热心人,有亲戚在北京某家医院担任主治医生,打电话帮她们联系了。钟笔本想在省里的医院治疗,考虑到自己可以一边上课一边照顾母亲,于是带着钟箦一起来了北京。
    她在学校附近租了间小平房,安顿好钟箦,日日往医院跑,十分担心母亲病情恶化,又惊又怕,心力交瘁。幸好替她母亲治病的罗医生为人亲切和蔼,鼓励她说只要病情控制住了,救治得当,并无生命危险,这才让她抱有一丝希望。经过几次化疗,钟母被病痛折磨得面色蜡黄,瘦得眼睛只剩下两个窟窿,头发全掉光了,形容枯槁。
    钟笔见了心如刀割,每日还得强颜欢笑,哄母亲说很快就会好。
    那段时间,她以弱不禁风的双肩一力挑起千斤重担。
    当听医生说钟母的病日渐有了起色,若是继续这样下去恐怕就要好转后,钟笔大喜过望,整个人都轻了起来。她正要松一口气,哪知有一天晚上钟母突然呕吐不止,怎么用药都没有用,最后双眼一闭,昏了过去。
    罗医生急匆匆赶来,说是癌细胞变异,需要立即动手术抢救,让她去楼下大厅收费处交钱。
    那天晚上,钟笔感觉自己是在地狱的烈火里煎熬,不断在绝望与希望中挣扎徘徊。她木木地坐在手术室外的长凳上,心想睡一觉就好了,睡一觉,母亲便没事了。可是无论她怎么安慰自己,还是一点儿睡意都没有。她揉着酸疼的太阳穴苦笑,也许睡神跟她有什么过节儿,已经三天三夜没有造访她了。
    她睡不着,就是那时候她学会了用安眠药。
    漫漫长夜像是永无尽头,无边的黑暗像一头野兽,随时能把人吞噬殆尽。空无一人的走廊上,钟笔把头埋在手中,不断祈祷,若是头上真的有神明,就请发发善心,她钟笔愿意每日三跪九叩拜谢。
    神明似乎真的听到了她的请求,手术室的灯灭了,罗医生连口罩都未摘下就走出来对她微笑,打手势表示一切顺利,然后才进去收拾东西。钟笔从没有见过笑得这么美的眼睛,此刻她觉得身边所有人都是天使,医生是世界上最崇高的人,悬壶济世,救死扶伤,妙手回春,可歌可泣。
    她兴奋得神志不清,整个人飘飘然,一直怀疑莫不是做梦吧,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