却不料自己这么不孝,让大哥在韩家难做人。
李津浩闭上眼,心很酸。
“那你打算造多大的房子啊?”
“三层楼的。地基选路边,咱们家在路边不是还有地吗?虽然现在路边都是地,但是你想,中巴车每天经过,以后那地方肯定吃香……咱们住第一层,第一层设为厨房、卫生间、大厅、我们的卧室,第二层设为三个女儿的房间加个卫生间,第三层给两个儿子住、在儿子的房间里弄上卫生间,虽然不知道津龙跟云菲会怎样,但津浩以后娶了媳妇,不是也得住家里吗?”其实老李的意思是,得把李津浩的房间弄好些。
李津浩眼睛红了,就算回到了这辈子,但是有一件事依然可以肯定,他是gay,不可能结婚的。
“那贷款能谈妥当吗?”李大妈虽然心疼利息,但的确老李的规划很动人。
“得找个担保人。”
“找谁担保?”
“找村长去。”
“村长会同意吗?”
“我有办法。”老李笑的神秘。
看着老李憨厚的脸,李大妈也笑了。其实老李年轻时很英俊的,李大妈也清秀,但是苦日子把他们的光彩都磨去了,只剩下了暗色。
【ps:90年代出的商品房100多个平方才三万一套,所以偏僻一点的农村造一套房子五万足够了,而且还是那种面积很大的小洋房型的。】
第21章 找人担保贷款
老李吃了晚饭去找村长的时候,李津浩小朋友又要跟着去了,在大家眼里,李津浩是个很粘人的小孩子。
村长刚好在吃晚饭,看到老李进门还真给愣了一下:“老李,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?晚饭吃了没,没吃的一起喝几杯?”
“老李坐,我去拿碗筷。”村长媳妇起身。
“大嫂别别别,我吃了,来找村长谈点事情。”老李不是个会拐弯抹角的人。
“那你们谈,我先去把衣服收了。”
“老李要跟我谈啥事?”
老李这就直奔正题了:“村长,你知道镇上那个信用社贷款的事情吗?”
“知道啊?你对这贷款有兴趣?”村长听出点了猫腻。
“我家这不是人多吗?我想贷款三万造套房子。”老李有些难为情,“这事儿还得有人做担保,我想请你帮个忙给担保一下。”
“我怎么成啊。”村长马上拒绝,担保这事情非同小可,他可不想给自己惹麻烦,万一老李家还不起钱,这信用社找他要钱怎么办?“我不够资格,不够资格啊。”
老李自然也听出村长是什么意思了,他笑了下:“村长啊,当初县长来我家可是你搭的桥,我们家儿子跟韩家闺女也是你做的媒,县长当时说什么来着,能被韩家看上是我们李家的福气,也许这福气就是慢慢的好了,前两天韩家儿子和闺女来我家玩,这不连个客房也没,我这脸也丢了。”
老李这话前一句又退一句,村长听的逆耳,却听出意思了。“老李你这是……”
“村长,我是实在找不到担保人才找的你,当时儿子去韩家了,韩家人要给我钱我没收,我这不是希望给儿子长个脸吗?”让津龙在韩家可以挺起胸膛,“如果村长怕我还不起钱,这你别担心,我李幸不要脸韩家还要,你说是不是?”
村长沉默了。
过了好一会儿,他笑了几声:“老李,我小看你了。”
“这是当初县长给我上的课,老师教的好。”
所以这贷款担保的事情,就这么定下了。
有了村长当担保,信用社那边很快就落实了三万块的贷款金额,加上之前韩家留下的钱,以及李玲玲这两个月的工钱,刚好五万块。
但五万还是有些紧凑,所以老李又跟李大妈商量,向双方的亲戚再借点。
老李有三个弟弟、一个姐姐、一个妹妹。二弟不亲,三弟只有一个儿子,结婚的时候是父母准备的两层楼的楼房,老李是大儿子,整个李家就他一户是瓦片房,他是个老实人,这件事父母偏心了些,他也没放在心上。
三弟虽然生活不拮据,但弟妹没有工作,又爱打麻将,而他因为是高中毕业有些学历,在一家厂里当个会计,每个月1000多点,所以存款也不多。可老李开口了,他还是借了两千出来。
四弟是个光棍,没有经济家庭压力,但是个月月光的主,不过也凑了一千出来。
小妹的家庭条件是所有兄妹中最好的,借了五千。
大姐这边没借到。
李家这边一共借了八千。
李大妈家有两个姐姐、两个哥哥、一个弟弟。大姐和小弟生活苦,李大妈没去借,二姐说话毒,心机也多,李大妈没借到。可是两个哥哥好,大哥借了六千、二哥借了三千。
一共是九千。
李津浩记得上辈子妈妈生病住院的时候,老李家的亲戚虽然借了点钱出来,但没有像这次造房子借的多,而舅舅那边大舅和二舅照样借了很多,但因为妈妈生病,小气的二姨妈也借了出来,不同的是这次造房子,二姨妈竟然没借。
两辈子的分歧,从小事上已经体现出来了。
十月中,李家的稻谷丰收了。农村人稻重的多,自己又吃不完,所以种起来卖。因为今年的家禽没了,所以老李这稻种的比往年多了一倍。丰收之后留下足够吃的,老李就把稻卖了,卖了800来块。
十一月的时候,老李着手造房子的事情了。
农村人造房子都是请村里人一起帮忙的,然后开开心心的喝乔迁之喜的喜酒。而当老李请大家一起帮忙的时候,村里人口最多、家里最穷的李幸家竟然造房子了,把村民着实意外了一下。
第22章 房子造好了
十二月中,在一个半月之后,老李家的三层楼小洋房造好了。
面积之大,让全村人羡慕不已。
房子在马路边,两边都是土地,不过现在,这两边的土地因为老李家房子的造起来,纷纷被其他家给看上了。
造房子一共花了六万多,剩下的几千块也不够装修,干脆就水泥房先摆着了。不过李津浩个子矮,以前上厕所的时候用的都是痰盂,现在李净浩有了自己的房间,房间里还连带着浴室,老李就给他卫生安装了马桶(坐便器)。
房子造好之后,就是摆喜酒了。
摆喜酒的时候老李家给足了面子,韩天豪夫妻从李津龙的口中知道了这件事,在喜酒那天开车过来庆祝了。
老李家其实没叫他们,就怕他们送酒钱,这想法韩家人也知道。
村子里的喜酒是在庙里摆的,村里有个城隍庙,庙很大,里面有个大礼堂,有时候村委会请戏班子来庙里做戏,是给城隍爷和城隍娘娘看的。
村里不管有什么喜事,也都是在那里举办的,丧事除外,求城隍爷照顾的意思。
韩家人开着名车停在庙前的院子里时,引起了村民们的议论。
“这谁啊?好大的派头。”
“那个车上下来的不是李家儿子津龙吗?”
“想起来了,这津龙好像被市里的有钱人家认作义子了。”
“韩老板,你们来了。”老李赶忙出来迎接。
“老李,这么大的喜事你也不通知一声,你说不过去了吧?”韩天豪是个豪爽的人,看这里的乡土民情,还觉得挺有意思的。
“这不怕你是大忙人,抽不出时间。”老李招呼这他们坐下。韩家四口加李津龙、还有两个司机,刚好七个人,加上李津浩、李小玲、李小小,十个人给凑一桌了。
“哈喽,小浩浩。”韩东磊一发现李津浩,就扑了上去。
李津浩躲到韩云菲身后:“云菲姐姐我跟你一道儿坐。”
“浩浩真乖。”韩云菲牵着李津浩,“哥,你就别逗浩浩了。”
“小浩浩跟云菲还真亲。”楚俏见状,直接把李津浩抱了起来,“这娃儿又乖又讨人喜欢,不像东磊,小时候顽皮的像只猴子。”
“妈,人类就是猴子进化来的。”韩东磊抗议,对上李津浩时,又笑的像个痞子。
按照风俗,喝了乔迁之喜的喜酒之后,大家得送人情。这村子里一般都送一百出点,亲戚的送个两三百。韩天豪出手就送了五万,让记账的人吓了一跳,赶忙去叫来了老李。
老李想把钱退回去,韩天豪拍着他的肩膀道:“老李啊,这钱你收着,我知道你想说什么,你造房子我高兴,咱们明着暗着也算是朋友关系,如果你不想收钱就不把我韩天豪当回事,咱这钱就算借你的,老李,我韩天豪的钱别人想借都借不到。”
韩天豪把话说到这份上了,老李再不收就不好意思了。韩天豪的用意,老李也懂。
吃了晚饭,老李带着韩天豪去他们的新房子看了下。
“这房子造的不错,里面的造型很新潮,这样一套房子得花多少成本?”韩天豪从一楼到三楼都参观了一下。
“七万不到。”老李回答,“家里孩子多,以后云菲东磊来的时候也不怕没地方住了。”
“你这话一说,我家那两个孩子就该嘚瑟了。”韩天豪哈哈大笑,“听听你们李叔对你们多好。”
“那是,小浩浩住哪间?我以后就跟他挤了。”韩东磊笑的得意。
李津浩不理他。
看了下房子,看时间差不多了,韩家人就回去了。
酒席散了之后,老李数了下钱,亲戚邻居送来的喜酒钱加起来有3000多块,还有韩天豪这五万块。
睡觉的时候老李找李大妈商量,这五万怎么花?
李大妈觉得先把亲戚的钱和信用社的钱给还了。
老李听媳妇说的有道理,第二天就把钱都还了,把剩下的5000又存信用社了。
第23章 李玲玲复学了
94年那年的夏天,李津浩6岁,引来李家家庭史上最重要的一次,二姐李小玲考上了夏江市中等专业学校,俗称的中专。
那个时候的农村人对高中、中专、技校没有什么特别的概念。
老李高兴,请了亲戚们一起来家里吃饭。大家也不知道李小玲到底考上了什么,只是知道考到了大市里面,以为那是比县城里的重点高中还要好的学校。
只有李津浩和李小玲这个当事人知道,中专的分数线跟高中的分数线那是远远不能比的。
那天大姐李玲玲向工厂请了假,还去县城里买了白色棉质的连衣裙送给李小玲当礼物。李玲玲在厂里做了两年,虽然工资月月都上交,但还是会扣下几十一百的零用钱,自己买些喜欢的东西,小姑娘出社会早,虽然才十五岁,但已经长了心眼。
“谢谢大姐,好漂亮的裙子。”这个时候那种裙子刚刚流行起来,一条裙子得要五十多块,不算便宜。
“二妹,你有出息,大家为你傲娇。”李玲玲是真心为李小玲高兴,可是高兴的时候,谁也没看出她眼中的失落。
她小学毕业还没毕业就开始赚钱补贴家用了,这年头谁都知道书读的多将来会更有出息,人谁没有自私的心,谁不喜欢自己将来有出息。
李津浩坐在椅子上,看着李玲玲眼中的羡慕,和几分一闪而逝的嫉妒,心里酸酸的。
那天晚上,李津浩抱着自己的小毯子去敲了李玲玲房间的门。
“浩浩?”李玲玲打开门,看见小弟的时候吓了一跳。
“大姐。”李津浩扑进李玲玲的怀中,“我都好久没跟你一起睡觉了,我想跟你一起睡觉。”
六岁的李津浩念的是学校一年级,从学前班到一年级,李津浩是学校里出了名的学霸,成绩好,人又乖,同学会不会做作业他还会细心的教,所以很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。
“好,大姐给你讲故事。”李玲玲牵着李津浩,心里高兴着。
李津浩安静的躺在一侧,听李玲玲讲着那些他已经熟透的故事,突然,李津浩出生问:“大姐,你还想读书吗?”
李玲玲被这么一问,眼睛突然红了。
“大姐,老师说每个人都有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,现在家里条件慢慢的好转了,已经不需要你再赚钱养家